33地图-→ 拉萨地图[切换城市]-→ 拉萨E都市地图网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电子地图、公交线路查询、城市黄页搜索服务。
拉萨地图 辖区: 【城关地图 | 林周地图 | 当雄地图 | 尼木地图 | 曲水地图 | 堆龙德庆地图 | 墨竹工卡地图 | 达孜地图】 其他: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地图
拉萨市 城关区[拉萨市]  |  林周县当雄县 | 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
那曲地区 那曲县 |  嘉黎县 |  比如县 |  聂荣县 |  安多县 |  申扎县 |  索县 |  班戈县 |  巴青县 |  尼玛县
昌都地区 昌都县 |  江达县 |  贡觉县  |  类乌齐县 |  丁青县 |  察雅县 |  八宿县 |  左贡县 |  芒康县 |  洛隆县 |  边坝县
林芝地区 林芝县 |  工布江达县 |  米林县 |  墨脱县 |  波密县 |  察隅县 |  朗县
山南地区 乃东县 |   扎囊县 |   贡嘎县 |  桑日县 |  琼结县 |  曲松县 |  措美县 |  洛扎县 |  加查县 |  隆子县 |  错那县 |   浪卡子县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市 |   南木林县 |   江孜县定日县 |   萨迦县 |   拉孜县昂仁县 |   谢通门县 |   白朗县 |   仁布县康马县 |   定结县仲巴县亚东县吉隆县 |   聂拉木县 |   萨嘎县岗巴县
阿里地区 噶尔县 |  普兰县 |  札达县 |  日土县 |  革吉县 |  改则县 |  措勤县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拉萨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拉萨地图)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海拔3650多米。东邻林芝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南北最大纵距20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77千米。总面积31662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西藏第一大城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中文名称: 拉萨
外文名称: Lasa
行政区类别: 省会城市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 当雄县、堆龙德庆县等7个县
政府驻地: 自治区政府和市政府都驻金珠中路
电话区号: 0891
邮政区码: 850000
地理位置: 西藏中部偏东南
面积: 31662平方公里
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559423人(2010年)
气候条件: 高原山地气候
著名景点: 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藏王陵
机场: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火车站: 拉萨火车站
车牌代码: 藏A
2010年GDP: 178.91亿元
海拔: 3658m

拉萨概要

简介
 拉萨 拉萨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东经 91°06′,北纬29°36′,海拔3650多米。
邮政编码:850000
区号:0891
英文名:Lhasa
汉语拼音:Lasa
车牌编号:藏A
  
拉萨市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以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拉萨北部当雄全县和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区乡属藏北草原南沿,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盛产牛羊肉类、酥油和牛绒、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萨河谷,南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为西藏较好的农业区之一,盛产青稞、小麦、油菜籽和豆类,“拉萨一号”蚕豆更是饮誉中外的良种。拉萨周围具有经济价值和医疗作用的地热温泉遍地,堆龙德庆县的曲桑温泉、墨竹工卡县的德中温泉享誉整个藏区。
  
拉萨市区地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称为雨季。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拉萨旅游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旅游景点有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宗角禄康、藏王陵、楚布寺、拉萨清真寺、曲贡遗址、西藏博物馆、药王山、直贡噶举派寺庙群等,主要商业区有八廓街、宇拓路步行街、拉萨百货大楼等。
  住宿
  到拉萨前最好先选好旅馆,由于高原反应的关系,不要把体力消耗在找旅馆上,可直接到宇拓路一带找,不过在旅游旺季,找到合适的旅馆就难了。拉萨大多数旅馆服务员的服务意识不高,别太指望。
  自助旅游者可以选择拉萨武警宾馆、雪域旅馆、八朗学旅馆、吉日旅馆等。单独房间价格在人民币100元左右。不过有些要使用公共卫生间。这些旅店住宿手续简便,有电话(只通市内)和热水(多为限时提供)。八朗学旅馆和吉日旅馆院内的留言板,有很多征集同伴和出售剩余物资的纸条。
  根据当区机关统计,在2004年西藏有110万游客拜访。中国当局雄心勃勃地计划拉萨的旅客在2020年增至1000万;旅客预期大多为华裔。西藏更大自治权的倡议者担心旅游兴盛可能将导致侵蚀西藏的传统文化;尤其这些支持者都表示,整修如布达拉宫的古迹周围,会牵动“迪士尼现象”劣化圣地。

拉萨历史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风和日丽,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他做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
  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拉萨地理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念青唐古拉山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
  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
  “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山势笔直,险要壮观。
  药王山
  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节的清晨,经常会有密密麻麻的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汇集在药王山上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
  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

拉萨经济

 2005年上半年,拉萨各县(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实现全年各项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1至6月,拉萨市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良好,实现生产总值29.03 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4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56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05亿元,增长17.3%。
  “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8.99%;农作物播种面积54.98万亩,牲畜存栏179.73万头只,新增各类牲畜31.67万头只;乡镇企业实现产值3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2.3亿元。
  工业生产效益提高。1至6月,市属乡及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国有工业完成产值2848.4万元,集体工业完成5213.9万元,市直19家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创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7亿元,同比增长8.64%。全市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31.29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37976万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84万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3亿元(含中直、区直单位),同比增长41.43%。市属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15.36亿元,已完成投资7.4亿元。
  财税和金融运行平稳。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851万元,为年初预算的63.59%,较上年同期增长15.7%。财政支出4886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44.88%。从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看,全市财政收支正常。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68元,农牧区劳务输出5.7万人次,收入8919万元。

拉萨文化

民族风俗

藏族婚姻习俗

藏族因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开有成了特殊的传统婚姻习俗。因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至今已有变异,但那些蕴深厚的古老婚俗仍情趣盎然。

历史上,迪庆藏族的婚姻形式有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和一妻多夫三种形式。

一夫多妻限于历史上的上层阶级内,但和汉族的娶妻纳妾不同,一个男子以姊妹两人为妻,婚礼中明媒正娶1人,其他姊妹则与姐夫(或妹夫)同居为妻。几个妻子无尊卑之分,能和睦相处。

 拉萨 拉萨

一妻多夫是藏族广大平民百姓中最典型的婚姻形式。

1949年前广泛存在条件下,男子多入寺为僧或在外奔走,女子在家中操持家业。若一家有几个兄弟,就只为长兄举行婚礼。婚礼后,主妇在自己成婚时的房屋中,可轮流与其他几个弟兄之间。一般不会冲突,因为常有在外的,或者是“弟娶寡嫂”。即使同时在时在家,也不会互相冲突仇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1949年后一夫一妻逐渐取代了上述两种婚姻形式。但长女留家的习俗一直不变,妇女在家中操劳的程度、主持家业的地位根深蒂固。其余兄弟姊妹或出家、或入、或入寺,也有姊妹留做家庭尼姑的。

藏族以豪放、深情的歌舞丰富着生活,所以有了歌舞中的婚礼。藏族青年男女在歌会茶会中以歌相识,在相恋后以情歌情卦谈情说爱。婚礼中,男女双方家庭要特意邀请能说会唱的男子充当喜官,作为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的领头。

拉萨民族文化

西藏民族民间歌舞五光十色,风格各异,品种繁多,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根据西藏 所辖康、卫、藏、阿里四个地区民间歌舞分布的情况,从音乐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鲁”(静态的歌,泛指节奏不规整的歌谣,如山歌、牧歌)和“谐”(动态的歌,泛指节奏规整的歌舞曲)两大系。从舞蹈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跳神即宗教舞四大类,现将人们常见的 几种有代表性的品种作简要的介绍:

果谐
  
是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圆,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载歌载舞,顿地为节, 连臂踏歌的集体圆圈歌舞,常见于农村的村广场、打麦场上。节日里,场地上摆着一缸青稞酒,人们围着酒缸拉圈起舞,男女各站一边,分班歌唱,从左向右沿圈踏步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之后,“谐本”(歌舞的组织者)带头发出“休休休”或“曲曲曲”的叫声,合着节奏踏步开始舞蹈,这种节奏性舞步叫“谐个”(歌头)。

堆谐
  
“堆谐”有两层含义:一是“堆”为上或高地之意。因而“堆谐”是泛指后藏昂仁、萨迦、拉孜、定日县以及阿里部分地区的农村圈舞。二是泛指这种“堆”区的民间舞传入拉萨之后,经过城市各阶层人士加工规范化了的藏族踢蹋舞。

朗玛谐
  
据考证,这是18世纪末,西藏地方主事大臣竺仁。颠曾班久,在内地各地名胜游历,广泛接触内地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歌舞音乐之后,带上扬琴返回拉萨,将内地音乐的某些音调融合于原上层人士兵喜爱的“朗玛”之中,是吸收了内地音乐文化发展起来的,原西藏“内大臣”们所喜爱的一种华贵典雅的歌舞音乐。“朗玛”首先流传在拉萨,是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它的歌和舞分为两大段:即“绛谐”(慢歌)和“觉谐”(快板歌舞)。朗玛的音乐比舞蹈更为丰富,运用与流传比舞蹈也更广。人们走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的街头巷尾,林园湖边,不时会听到从内室阁屋、“林卡”篷帐中飘出的阵阵悠扬深情的歌声,这种自弹自唱抒情典雅的歌曲往往是藏族人民喜爱“朗玛谐”。

羌姆

藏戏藏戏

西藏的宗教舞蹈“羌姆”(跳神),是在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与当地“苯”教的对立斗争中形成的。在佛教西藏化的过程中,莲花生采取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结合的方法,开创了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宗教舞,经相继改进、规范、逐步演变传播,形成后世喇嘛寺院的跳舞。

藏戏
  
藏族民间传统戏剧,简称藏戏。藏戏是个很古老的民族剧种,在中国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中,历史也是最久远的。它的起源和萌芽,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前。

藏民族

藏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在西藏地区的多次考古发掘,充分说明了在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生活,并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他们就是今日藏民族的祖先。

同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样,在其最初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对自然界的了解,生产力的缓慢提高,逐步形成了许多部落,其中以西藏山南地区的雅砻部落发展最快,藏族人信奉的“猴子变人” 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

拉萨 - 宗教综述

从整体上认识西藏宗教,应该从了解苯波教开始,因为苯波教是青藏高原固有的一种古老宗教,它带有深郁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同时,苯波教又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未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苯波教文化乃是藏族地区唯我独尊的正统宗教文化。生根于远古时代的苯波教,经历了藏族古代社会所经过的一切历史和演变过程,对早期藏族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样,在后期藏传佛教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苯波教,也充当了不可替代的主要角色。比如,藏传佛教在宗教仪轨和护法神等方面从苯波教里吸收了不少东西。当然,应该承认的是,藏传佛教对苯波教的冲击,则是更为强劲而有力,甚至是毁灭性的。“随着佛教源源不断地传入藏族地区,苯波教在藏族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受到强大冲击,并日趋下降,最后佛教终于取代了苯波教在藏区的正统地位。从此,苯波教一蹶不振,不得不退避到边远偏僻的地区,以便保存自己的微薄势力。因此,目前在整个藏族地区,除了个别僻壤之外,几乎看不到纯粹的苯波教的存在了。”但是,苯波教作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宗教文化传承,目前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生存或延续。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又与印度佛教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夸大其词地讲,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直接移植到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复制品”;同时,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藏族传统尤其是苯波教的巨大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采取了以苯波文化的理论构架和思维方式,来接受或消化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因此,藏传佛教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其它佛教支派的高原特色。这一特色说得透彻点就是佛教与苯波教之间的异同点。

藏传佛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不仅对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着巨大影响,而且对周边民族地区也有一定影响。就国内而言,诸如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门巴族、珞巴族等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依然十分虔诚地信奉着藏传佛教。可以说,藏传佛教不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中国国内有广泛性和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丁青孜珠寺外景。孜珠寺是藏东地区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的苯教寺庙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后,随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以及藏族地区科学文化的普及,从总体上讲,藏传佛教的作用大大地减弱了,但直到目前,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藏传佛教和苯波教以外,西藏还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它们不但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和专职的神职人员,而且还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这也是一般读者不太了解的。

拉萨 - 习俗简介

藏族吃饭禁忌 藏族吃饭禁忌的几个要点;如吃饭时食不满口、嚼不作声、饮不声响等。还有与客人共餐时擦鼻涕、吐沫或放屁是表现为对客人
的不礼貌。迎客先要客人入坐享用,然后主人陪同客人共餐,还要时刻为客人填满茶水等。  
藏族婚宴十八说 阅读核心: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我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是伴随着藏族婚俗产生和发展而形成
的,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藏族历史学、民俗学、民族
学、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很高。  
五彩经幡


 
藏历新年是藏区独特的民俗节日,在藏历年期间有很多的小习俗,比如一年一度房顶插新的五彩番杆是一个独特的习俗,在藏历
新年时虽然很多的活动都会在初一进行,但是插五彩番杆的时间不一定是在初一,有时会是初一有时初二,每年都不同,在藏历
中可以知道,它有它特定的良晨吉日。虽有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但说法中按照良晨吉日时插会更好。

悬挂各种各样的经幡、经杆是藏区的一个风俗习惯,也是唯独在藏区才能见到的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我们平常看到的经
幡,无论是悬挂在山头上的或者是插立在房顶上的都是五颜六色的,它是由五种颜色不同的小幡条构成一组,五块幡条的颜色排
列,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这样的: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
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在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
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  
传统体育助兴新年  2月20日,西藏自治区马术队队员表演跑马拾哈达。
2月20日是藏历新年初三,一场精彩的传统体育表演在拉萨进行,为藏历新年添彩助兴。 
神山上的禁忌   藏族人心目中,大自然是有灵有魂的,它是最伟大的,因为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谁都无法抗拒而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最渺
小的,所以为了避免它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每一个人都应得尊重它的美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一个藏族人心中很清楚的道
理,因为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第一步教育就是崇尚大自然的常识生活。它给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也应该崇尚大自然。因而,藏
族人自古以来有不在神山上乱扔脏物,大小便,挖掘,采集或砍伐神山上的花草树木,更不能的是神山上杀生的禁忌习俗。他们
认为都是归它的,不能破坏它所有的魅力,不然大自然不高兴就对人类有更多的麻烦。 
西藏的牛粪火俗 在西藏人的眼里,牛粪是个宝。这是因为除了南边的林区以外,其它地方都在高海拔地区,燃料多以草皮和牛粪居多,尤以牛粪
容易得到且好烧,所以牛粪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燃料。一个人如果在马路或田野上看见光滑的牛粪时,会亲切地说一
声:“好一朵漂亮的黄蘑菇哟!”赶紧捡回家中。  
藏族敬酒 藏族同胞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
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敬酒时,然后双手捧上,忌讳手指放在碗或杯子口沿上,客人先用无名指向佛法、双亲、朋友连续弹酒三次(各地含义不同),
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节。  
西藏特别的民俗   
传统生活  草原帐篷----帐篷由牧人们编织,所用的材料大都取自牦牛,帐篷是牦牛毛织的,帐篷绳是牦 牛毛编的。
服  装----喇嘛和尼姑的穿着:西藏僧人服装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着红色僧裙,肩头斜缠一条比身体长约两倍的暗红
色袈裟。
天  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类一个共同的和永恒的命题,献身精神是藏传佛教所倡导的主旨,天葬与此主旨是相吻
合的。
藏红花与草红花----草红花又叫红花,原产埃及,但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栽培历史也很长,草红花与藏红花仅一字之差 。  
藏历历法----西藏的天文历法是几千年来藏族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藏历把天体分为十二宫,用十二地支属相配
以五行)来纪年。
藏族人名及其称谓----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汉族人因为自己有姓氏,所以遇见藏族人,也
要问“您贵姓?”,弄得对方很难回答,因为藏族是无姓的。
西藏风马旗艺术----在祖国的西藏高原上,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族聚居区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克什米尔等邻邦,
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象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小旗。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
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拉萨 - 节庆活动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和春节是一样的也是要过完15才算结束,藏历新年是以藏历的推算来确定的,有时候与春节同一天,有时候却相差一个月,
但准备工作却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除家家在节日前需要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还要制作一个用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的“卓索切
玛”五谷斗,以及用面食作成的糕点“卡塞”这样的物品。  
沐浴节 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相传,很早以前
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当夜,
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
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
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
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驱鬼节 每年藏历12月29日,拉萨的布达拉宫就举行一次盛大的跳神活动,各寺庙也举行类似的活动,认为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得驱鬼消灾。 
萨噶达瓦节 藏历4月15日,是西藏一个特有的节日--萨嘎达瓦节。"萨嘎达瓦",藏语意为氐宿为(氐宿是藏历星象28星宿之一)藏历四月氐宿出
现,故这一月名氐宿月,即萨嘎达瓦。相传佛主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这个月工要举行各种活动加以纪念。
久而久之,这些活动会集成了规模盛大的转经。所谓转经,就是按一定的线路作环形行走,是进行祈祷的一种形式。全拉萨的转经线
路有三条,一条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环绕主殿觉康一周,全程立满法轮,长约500米,是内环线,藏语"囊廓"意即内环;第二条是八
角街,环绕大昭寺一周,全长约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八廓"即为中环的意思,绕拉萨老城区一周,全长约5000米,是外环线,藏
语"林廓"即外环的意思。在囊廓和八角街转经的人流每天都不断,林廓路则是人们在重要日子转经的线路。萨嘎达瓦节,林廓转经最
为壮观。从萨嘎达瓦的第一天开始,林廓中上就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转经人流。到藏历十五这天,转经达到高峰,从凌晨2点直到晚
上,人流如潮,川涌不息。  
林卡节 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林卡节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看离不开两
个主题:敬神和娱乐。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
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
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同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
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近年
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望果节 是藏族民间预祝丰收的节日,历时1-3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
"望果"即意为"转田垄"。相传在吐蕃时期,农民向苯教教主请示如何才能确保粮食丰收。教主便让农民绕男转圈,由于捧香炉、高举
经幡者做向导,接着由教主领路,后随手持青稞穗或麦穗的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以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由此延续至今。望果节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负经书,打着彩旗,抬着由青稞穗、麦穗扎民的
系着洁白哈达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之后集会于河坝林间,饮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预祝丰收吉
祥。现在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竞技、藏戏表演等。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也就开始了。  
燃灯节 于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在拉萨举行。届时,各寺庙的喇嘛及百姓,用五彩酥油捏塑成条条的酥油花,挂在大昭寺两边事先搭好的花架
上。夜幕降临,花灯点燃之后,宛如群星降落。花灯上绘有花卉、神仙人物、飞禽走兽等。观灯的人群在灯下欢歌起舞,通宵达旦。
由于这天传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什巴的成道日,所以家家户户在房顶上点燃无数的酥油灯并念经歌颂宗喀巴,以示纪念。  
雪顿节   “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
佛节”。
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 
罗让的扎花节 罗让扎花(巴)是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原名,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他圆寂之日,所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白天请喇嘛念经,藏族各地
人们举行家宴,集会,野餐,品尝,着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晚上家家户户点上许多酥油灯,摆上各种供品供佛,意思是请菩萨也来
尝尝秋天收获的果实,这个节被称之为罗让扎花节。与此同时,各地寺院也要举行隆重的燃灯节,燃灯供佛。罗让扎花节盛行于青海一带。
萨嘎达瓦节 6月18日为藏历四月十五,是拉萨传统的萨嘎达瓦节最隆重、热闹的一天。相传藏历四月十五是释迦牟尼诞生、涅槃、成佛的日子。
当天,拉萨天空零星飘着小雨,空气清新凉爽,转经的人群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条悠悠历史古道,用一颗颗虔诚的心纪念佛祖,默
默地述说着拉萨古老的历史。转经路上川流不息的善男信女,飞速转动的转经筒和弥漫整个林廓路的桑烟把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

拉萨 - 服饰介绍

藏族服饰,农区、牧区因劳动特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农区

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穿时将衣服顶在头上,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伸出头后,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进随身带的物品。脚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脚的也有。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
藏族服饰特色藏族服饰特色


喇嘛则一律穿紫红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半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脚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喇嘛和尼姑的服装有等级界线,无论式样、颜色或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有明显的地区特色。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

牧区

西藏牧民大都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他们的服装首先以挡风御寒为目的,当然也注重实用和美观,藏北草原盛产的羊皮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宽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铜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他们爱蓄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故称“英雄发”。夏日戴红缨毡帽,这种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画里的山神都戴这种帽子。冬日戴毛绒或狐狸皮帽。在吐蕃时期,甚至以后的一些年代,狐皮是作为怯弱的象征,对临阵逃脱的胆小鬼才强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帕竹法律中都有“懦夫狐狸律”的条文。但近代牧区甚至城镇和农村盛行戴狐狸皮帽,讲究头脚齐全并用绸段帮衬。牧人在节日或盛大庆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或缎子做面料,领口、袖口和下摆镶水獭皮或豹皮。他们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镰石盒、子弹盒、鼻烟盒等,胸前或右侧挂座钟形的护身符。牧区男子还离不开腰刀、短刀和火枪。这些过去是防身的法宝,现在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或财富的显示。牧区妇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领口、袖口和下摆先用黑平绒镶边,再以红、蓝、绿三色平绒条作装饰。
藏族服饰特色藏族服饰特色

贵族

不少贵族穿的是绫罗绸缎及水獭、猞猁、狐皮和一些进口的毛绒哔叽。官员服式还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服装的样式或颜色,均按品级决定。据统计,光是官员的帽子,就有许多种。坐垫、马具等,也有严格区别。贵妇人的穿戴,更为讲究。一般按其丈夫的品级而定。如她们戴的“巴珠”。有两种:一是珍珠“巴珠”,另一种是珊瑚“巴珠”。珍珠“巴珠”只有四品以上官员家中的妇人们才能配戴,一般官员家中的贵妇只能戴珊瑚“巴珠”。在允许范围以内,每逢过节、庆典、宴客之日,贵妇们总要尽量在自己身上堆满各种珍珠、钻石、翡翠等各种金银珠宝,有些贵妇人的一套装饰品价值数万元,以显其阔绰豪华,但它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血汗。

拉萨贵族服饰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的吐蕃时期。据记载,藏王松赞干布迁都逻娑之初,他和他的大臣仍然以毡和毛皮挡风御寒,脸涂赭色面膏。唐贞观十五年(641),赞普迎娶大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将诸种花缎、锦、绫罗与诸色衣料2万余匹,分别馈赠吐蕃王臣贵族使他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17世纪中叶,甘丹颇章政权建立,拉萨再次成为西藏地区的首府。当时贵族官员衣着比较混乱,各级官吏随意穿着藏式、蒙式、汉式服装,有的人还穿起不伦不类的袍服。五世^***阿旺罗桑嘉措责成第司·洛桑图道收集西藏古代王臣的各种服饰,特别是吐蕃时期的服饰和帕竹时期的服饰,重新制定了一整套贵族官员的礼服。其中传袭最久的是宝饰装和王子装。宝饰装为布达拉宫藏历新年宴会上典礼官的穿着,主要服装是莲纹双袖缎袍,水獭皮镶边;头发用辫子掺丝或编成假辫,上戴尖形帽,右耳戴松耳石,左耳垂长耳坠,右侧从头发上垂下一根松耳石宝串,要随时托于手中;胸配两拳大小的金佛盒,并挂巨大的珊瑚项链,还有鸡蛋大小的琥珀珠串垂至腹部;腰插宝饰配刀,脚蹬彩靴等等。王子装也是隆重典礼上的穿着,下穿黑氆氇或哔叽面料的多褶裤,配上彩缎或金丝缎制成的长袖上衣、彩缎披单,头戴头巾或黄色碗形毡帽,腰配荷包、飘带、碗套、纯金笔筒,穿单底皮靴等等。从18世纪前半期开始,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日臻完善,规定西藏地方政府的重要官员必须经过中央任命,并赐给相应的花翎顶戴和符合品级的服饰。据记载,第一位获花翎顶戴的是著名贵族仁·朗杰次丹,颁赐一品本色珊瑚顶子并赏戴花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他的嗣子多仁班智达剿平三岩匪患后,乾隆皇帝赏赐其红宝石顶子和孔雀花翎。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地方政府贵族官员服饰,大都以袍服的颜色、花纹、发髻上的顶戴来区别级别高低。例如三品噶伦穿黄色彩云腾龙缎子袍服,发髻簪红宝石或珊瑚顶饰,代本、孜本等四品官员穿黄蓝四相(山、水、云、龙)缎子袍服,发髻簪松耳石。小四品穿紫红缎袍,五品穿紫色或棕色缎袍,七品只能穿紫红呢袍。四品以上的蹬红云绣靴,五品以下穿蓝云绣靴。冬日戴“哇格”皮帽,夏天戴“江达”凉帽,左耳戴宝石耳坠,右耳簪松耳石一枚,腰系汉刀碗套。
藏族服饰特色藏族服饰特色


工布服装

与卫藏服装有较大不同,男子不穿“曲巴”,而穿一种无袖套袍,藏语称“谷秀”。上方开一圆洞,脑袋从这里伸出,腰间紧系腰带,两手从左右伸展。“谷秀”多用黑、棕色氆氇缝制,也有用羊皮、兽皮缝制的。有一种名叫“甲果纳”的喜马拉雅山牛,其皮毛带着火红的颜色,是缝制“谷秀”的上品。此外,熊皮、狼皮、猴皮也常被采用。工布男人戴的帽子有点像士兵的“船形帽”,它用氆氇缝制,帽檐镶有锦缎。工布男子节日的穿着也是很讲究的,“谷秀”用银色缎子滚边,领口、腰身镶上金丝缎图案。脚蹬皮底氆氇帮的“嘎罗”靴,色彩鲜艳。腰系银片装饰的腰带,前面斜插腰刀,左侧插箭,右侧挂弓,既是砍柴、狩猎的需要,也是一种表现男子孔武有力的配饰。工布女子也穿“谷秀”,下摆拖到脚边,“谷秀”边上往往镶金丝花边,或者镶上一寸左右宽的水獭皮或猴子皮。她们的帽子也形似船形帽,不过帽沿剪成燕尾形,既美观又别具一格。 

拉萨 - 特产美食

特产   
藏红花 藏红花是一味很名贵的藏药,在这里介绍一下藏红花--这个深受广大女性朋友喜爱的宝贝。 
藏红花的其它药用效果,比如抗肿瘤、对肝胆、肾脏的保健治疗作用。藏红花的常规用法是每日三至九克,煎服或泡酒服,孕妇禁用。这是针对已经患病的患者来说的,是指导医生用于治疗疾病时的正常用法。在藏红花的销售过程中,也有一些使用者反馈回来自己独特的用法:每天三至四根花丝,泡水喝,坚持使用,用于预防和保健,能起到很好的美容保健作用,如此小量长期使用,其药性温和,效果很不错,但贵在坚持。  
藏红花藏红花
人参果  人参果,藏语谓之“吉祥食物”,意为长生不老之果。品名:蕨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滋补食品。藏民一般只在婚礼、节日食之,以之待客,视为尊贵之意.
具有温胃补虚、益气生血、生津消脂、通便润肠之功效。据科研表明,人参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皂甙和黄酮,8种氨基酸,以及特殊的人参果素,能有效提高免疫力、强力健脑、抗疲劳、抗衰老,适用于孕妇、胎儿发育、产后虚弱、小儿生长发育、老人体虚、脾胃肤冷、病后贫血、营养不良者。 
人参果人参果
藏贝母  西藏贝母,又名藏青贝、炉贝、芝母。它禀喜玛拉雅天地之灵气,吸雪域圣地日月之精华。含丰富的生物硷,贝母素、甲、乙、丙、丁、川贝硷,炉贝硷等有效成分,为贝母中之佳品。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解郁散结。  
藏贝母藏贝母
藏刀 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随身佩带刀子习俗,这与藏民族饮食文化、生存环境具有很深的渊源。其民族主要以青稞和肉类为主要食物,随身配戴刀子即可方便切肉,同时在野外具有一定的防身作用。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装饰品。  
藏刀 藏刀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叫虫草或冬虫草,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怎么长出来的呢?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
雪莲花 雪莲花分为雄、雌两种,据说雌的可以生吃,具有甜味,雄的带苦味。雪莲花主治雪肓、牙痛、风湿性关节炎、阳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印度民间还雪莲花来治疗许多慢性病患者。如胃溃疡、痔疮、支气管炎、心脏病、鼻出血和蛇咬伤等症。在藏医藏药上雪莲花作为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藏医学文献《月王药珍》和《四部医典》上都有记载。  
雪莲花 雪莲花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